[:fr]Pédagogie performative (PLT) dans l’enseignement du chinois[:]

[:fr]Zhong Mei

Afin d’améliorer la qualité de l’enseignement du chinois en Suisse et d’aider les enseignant·es à se perfectionner dans leur pratique, le 4 septembre 2021, l’Institut Confucius de l’Université de Genève a organisé sa 12ème formation de didactique du chinois langue étrangère. Celle-ci a porté sur les techniques théâtrales appliquées aux enseignements de langue. Le formateur, M. Modesto CORDERI NOVOA, directeur du Département de chinois au gouvernement régional de Xunta de Galicia en Espagne, est un expert reconnu dans ce domaine.

Une trentaine d’enseignant·es venant de différents horizons y ont participé, notamment l’Université de Lausanne, le Centre de langues des Nations Unies, l’École chinoise de Genève, la Chinese Intitute Geneva Fondation, l’École internationale de Genève, l’École chinoise de Taiwan à Genève, l’École de langues Migros, l’École chinoise de Berne, ainsi que quelques étudiants en master et doctorant·es/assistant·es du Département d’études est-asiatiques de l’Université de Genève.

Selon l’usage pour nos publications de didactique du chinois langue étrangère, un compte rendu détaillé est disponible en mandarin ci-dessous.

 

戏剧化教学法在国际中文教学中的运用

钟梅

 

为了提高本土瑞士中文教学质量,帮助本土教师队伍成长壮大,日内瓦大学孔子学院于2021年9月4日举办了第十二届中文教师培训。孔院邀请了戏剧化教学法(下称PLT, Performative Language Teaching[1])研究领域的专家莫帝(Modesto CORDERI NOVOA)博士,为隶属孔院、洛桑大学、联合国语言中心汉语、日内瓦中文学校、日内瓦华文教育基金会、伯尔尼中文学校、日内瓦国际学校、日内瓦台湾华文学校、Migros语言学校的一线骨干汉语教师,以及日内瓦大学汉学系硕博士生以及助教等30余人带来了一场“戏剧化教学法技巧与游戏设计”专题培训。

一、培训内容与具体操作过程介绍

在一整天6个小时的培训过程中,莫帝博士详细展示了三十多个PLT实例和游戏活动,比如:动作模范秀,好,一起,声调游戏,大脑连通,MV配音,超级英雄party,送礼物,万能的东西,我是一棵树,课文配音及翻译,三字经,是的,而且,创意产品,广告公司,无间道,花木兰,你在干嘛,杀手游戏,教室里的变化,外星人的语言,专家与口译,猜猜地点,算命,描述一次旅行,讲故事,记者游戏,故事补充,新选择!情绪台词,情绪小故事,被先生,等等。

每一个教学游戏活动都精彩有趣,限于篇幅,这里只介绍两个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游戏活动。

  1. 动作模仿秀

这个游戏由全班学生集体参与,时间大概3分钟。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者课堂专注力。

    规则:全班同学围成一个大圆圈。随机选一个同学开始,首先,开头这个同学说出自己名字,同时任意做一个动作。然后,其他同学一边复述第一个同学的名字一边模仿他的动作。旁边的同学以此类推。

    应用:这个活动适合作为初级、中级和高级班的热身活动。建议融入教学内容,比如练习生词和声调。可以要求每个学生说一个学过的生词,然后做一个与这个生词有关的动作。

   评价:这个热身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既能很好地引导学习者彼此相互认识,也有效地培养了学习者的观察、听辨能力,提升了专注力。全员其乐融融。简单易操作,无需教具,适合作为课堂集体活动。适用范围广,不仅可以作为首次课自我介绍活动,也可以操练所学生词,比如动词、名词、形容词等,还能练习声调。但它对场地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学习者人数多的话就需要空旷无阻的场地。对于被动、不自信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挑战。这类学习者初次参加这个活动可能会积极性不高,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第二轮动作模仿秀。

2.我是一棵树

这个游戏由全班学生集体参与,时间大概10-15分钟。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汉语口语表达能力。

    规则:全班同学一起参与,其中一个同学选择一个角色。可以是具体的,如“我是一棵树”,或抽象的,如“我是爱”。从第一个同学开始,他/她先说一句话,比如:“我是一棵树”。第二个同学加入第一个同学的同时时也要说一句话,比如:“我是一只鸟”。第三个同学加入前两个同学时也说一句话,比如:“我是太阳”。三个同学表演完后,第三个同学(“太阳”)可以决定跟“树”或者“鸟”离场。剩余的任意一个同学以此类推,加入第一组留下的同学的队伍。每个同学都可任意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必每个组的第一个同学都说“我是一棵树”。

    运用:练习名词,比如“礼物、动物、植物、家电、文具”等相关话题词汇;练习数量词搭配,比如“一个人、一只鸟、一张桌子、一台电视”等;练习“是”字句,比如:“我是一棵树、我是一只鸟、我是风”;还可以练习“把”字句,比如:“我把小鸟带走了、我把爱带回家、我把太阳放进口袋里、我把书放到书架上”等。

   评价:这个游戏深受学习者的欢迎,大家都积极参与活动。为学习者练习口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它是即兴表演,方便易操作,无需教具,为学习者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全身心投入游戏活动中。它适合初级水平的学习者练习简单的句式,但数量短语很容易出现偏误,比如,“*我是一个树、*我是一个鸟”。教师可以及时帮助他们进行纠正。

  • 培训目标

    本次培训旨在实现以下5个目标:

1.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是PLT的核心内容。莫帝博士说:“语言教师应该像导演一样,学生是演员,教室是舞台,教材是剧本。遗憾的是大部分的外语教师都认为自己既是导演又是主演,一直在讲话,所以学生只能被迫当观众,而且是一个虽然‘参与’演出,但感觉很无聊却又无法离开剧场的观众。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教学好导演’”。 “以学生为中心”,即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者。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需求,教师作为主导者和监督者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语言潜能。

2.打造以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为重点的主动性学习环境

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让学生沉浸在汉语学习环境中,全身心参与游戏、朗诵、哑剧、翻译、配音、角色表演、即兴表演等活动中,使他们有大量机会输出目的语,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学习戏剧技巧,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互动与交流

戏剧化教学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也能提高其沟通交际能力。学生适应PLT后,学习兴趣逐渐提高,能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中自由交流和表达,减少输出目的语的焦虑情绪。

4.鼓励学生通过戏剧进行协作的学习模式,锻炼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戏剧表演通常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的。一次戏剧演出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它需要学生之间分工合作,才能够顺利完成整个表演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合作学习的能力。

5.学会整合各类工具和方法,有效传播中国文化

相对较为系统复杂的戏剧化教学对教师具有很高的要求和挑战,能够锻炼教师的资源整合能力。汉语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输入是国际汉语课堂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真正的体验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将文化的内容融入到戏剧表演之中,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国文化的美,是一种更有效的文化输出方式。

三、培训评价

生动有趣地演示了如何巧妙地将戏剧技巧和游戏应用于汉语课堂教学实践中。PLT结合游戏的运用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与趣味性,对活跃汉语教学课堂气氛,增进师生关系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以及对减少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跨文化交际问题都有着很好的启发性和实用性。

但是,如果莫帝博士针对瑞士的汉语教学具体实际情况。他的游戏活动普遍适用于一般的语言教学课堂,遗憾的是没有专门针对瑞士地区的教学对象做一个细分。笔者认为,游戏的针对性非常重要。学习对象如果是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社会人士,游戏的内容应该是有所区别的。譬如,“我是谁”这个游戏,名牌上的名人照片,很多受训老师都不认识,而莫帝博士解释说30岁以下的学生一般都认识他们,显然没有事先了解清楚是否所有学生都认识这些名人。还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师生所熟悉的名人也不一定相同。既然是“以学生为中心”,那么,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方面都要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其不同特征,包括汉语水平、国籍、年龄、性格、兴趣爱好等等。另一方面,教师不要过多干预学生,要多鼓励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两个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一是提前了解一下学生所熟知的名人或者偶像都有哪些,再根据每个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作名牌;二是把选择名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制作自己最喜爱的名人卡片,然后教师收集卡片,打乱顺序,再随机分发给每一个学生。

四、戏剧化教学法的理论研究

因为此次培训主要集中于游戏设计与具体操作过程,这里我们补充介绍一下PLT的理论研究成果。随着国际中文教学的深入发展,创新性教学法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和研究。赵金铭(2008)指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应该向其他外语、特别是英语教学模式借鉴和学习,拓展思维,开阔视野,才能寻求创新和突破[2]。李泉(2009)在建立国际汉语教学学科的构想中也指出,要选择创新教学模式的问题[3]。PLT就是众多的新教学法中的一种。

    1.定义

PLT是将表演方法与表演元素应用在教学中,让学习对象在表演实践中达到学习目的,重点在于学员参与,从感受中领略知识的意蕴,从相互交流中发现可能性,创造新意义。在戏剧教学过程中,学生和老师一起创建一个虚幻的戏剧性的世界,这种世界的使命是解决一定的问题。[4]

PLT是指将戏剧表演的一些方法、手段应用于外语教学中,从而创造出多种交际性的、互动性的课堂活动类型。“它不以学习戏剧本身为目的,而是一种以戏剧的方式进行知识传授及语言技能培养的教育活动”[5]

    2.形式

根据莫帝博士等前人的课堂教学实验[6],笔者总结PLT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戏剧游戏:通过戏剧性的游戏活动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操练新知识。游戏活动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有助于调动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朗诵:很多戏剧表演有朗诵的部分,可以是集体朗诵,也可以是单个学生朗诵。朗读的材料可以使用各种文本,如戏剧、儿歌、诗歌、图书等。

哑剧:学生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创造无声的视觉图像。哑剧表演可以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着力点,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这有助于培养参与者的表现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交际能力也有一定的作用。

即兴表演[7]:即兴表演,就是在特定的情境下,立即进行的当众表演,是一种不凭借文稿来表情达意的口语交际活动。学生事先并没有做任何准备,而是临场发挥,这很能锻炼其表演技能、反应速度、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角色扮演:让学生在真实的或虚拟的情境中扮演一个角色。角色扮演可用于很多领域的课程,适用性较广泛,尤其是历史和语言课程,可以使学生加强对内容的理解。

配音:配音是一门语言艺术,学生选择一段影视剧或者广告,用自己的声音和语言进行模仿,塑造和完善各种性格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配音能够锻炼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创造力。

    3.研究历史

用戏剧的方法来教与学,从三千年前的希腊、罗马时代就开始在民间产生并流传。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模仿者对他所模仿的事物没有值得一提的知识。模仿只是一种游戏的形式,不必认真对待。”[8]看似柏拉图反对包括戏剧在内的“模仿”“游戏”的艺术形式,实际上他承认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来获取知识,只是对这种游戏本身无需认真对待而已。这种理念已经相当接近教育戏剧了[9]。15世纪,这种教学法被运用于欧洲各国的教育领域。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1712-1778)从教育学的角度对这一观念进行了初步的理论阐述,还提出了“做中学(learn by doing)”[10]和“在戏剧化的实验中学 (learn by acting)”[11]的教育学观点。但遗憾的是卢梭没有把这些观点总结成系统的教学理论。最早将戏剧与外语教育联系起来的是法国外语教育家Francois Gouin (1831-1896)[12]。20世纪初,英国的乡村教师Harriet Finlay Johnson(1871-1956)第一次系统地将戏剧方法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13]。20世纪中后期以后,戏剧化教学法真正在英国迅速发展起来。20世纪后期,英国教育家Dorothy Heathcote (1926-2011)在世界各地举办讲座和示范课,Heathcote和她的追随者之一Gavin Bolton著书立说[14],将她的教学实践和理念系统化理论化。他们第一次提出并定义了“戏剧化教学法”。[15] PLT随后逐渐为全世界越来越多的教师、专家学者所认识,并扩展运用到更为广泛的学科领域。

1978年,Alan Maley 和Alan Duff出版《语言学习中的戏剧技巧一语言教师交际活动手册》[16],为语言教师们提供了很多关于戏剧课堂教学的资料和技巧,很实用,具有参考价值。1993年,Manfred Schewe和Peter Shaw联合编著了《论戏剧作为外语课堂教学法》。[17] 它集各家之所长,收集了来自多国教师与学者们的15篇文章。这本书从理论和实践这两个方面对外语教学中的PLT运用进行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探讨。1998年,出版了Shin-MeiKao和Cecily O’Neil的《从语言到世界:通过过程戏剧学习第二语言》[18]。它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PLT,包括其发展状况、优势、戏剧种类和要素,戏剧化课堂上师生的互动关系,它对学习过程的社会心理影响,如何设计戏剧化教学,对戏剧化教学的评估等,是一本综合性的理论专著。同年,Michael Byram和Michael Fleming编写的《跨文化视角中的语言学习——戏剧和人种学的方法》[19]一书出版该书一共收录了14篇文章, 分别从学生、教师和研究者三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文化、跨文化交际与语言教学的关系、戏剧在语言教学和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方面的作用等进行了探讨和研究。2002年,Gerd Brauer的《身体与语言:通过戏剧的跨文化学习》[20]问世。该书一共选编了12篇文章,记录了PLT与跨文化教学相结合的新成果,分析戏剧在跨文化教学中的意义与作用。有的文章涉及戏剧在培养非语言交际能力、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理解中的作用;有的文章通过外语教学实践(比如西班牙语和德语)来探讨PLT的优劣以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由此可见,PLT研究起步早,范围广,也比较系统、全面和深入。John O’Toole认为[21],PLT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在中国,PLT最开始也是运用于英语作为第二外语教学中。近十年来,逐渐有一线国际汉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开始尝试运用PLT,也有专家学者开始对此进行探讨。

王振亚(2005)将微型剧(Minidrama)列为将语言和文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程序之一[22]。 靳洪刚(2006)将角色表演、真实模拟、短剧和戏剧等列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课堂活动和教学形式[23]。王永阳(2009)[24]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论证了戏剧化教学法引入到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可行性。他(2009,注5)指出:“戏剧化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激发学习者汉语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帮助学习者掌握目的语并提高汉语运用能力”。张连跃(2013)[25]通过对美国巴德分校的一项汉语教学实践的总结,论述了戏剧化教学在二语教学中的整合功能,这正是其他教学方法难以做到的。他还思考如何组织教学能够更充分地发挥戏剧在二语教学、特别是汉语作为二语教学中的作用。李娟(2013)[26]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也同样论述了PLT在二语教学中的整合作用,并提出在实践中需要通过培训教师的相关戏剧设计组织能力来提升教学效果。莫帝(2015,注6)通过教学案例探索如何通过PLT来提高汉语教学的质量,并证明了PLT非常适用于国际汉语课堂教学,尤其是口语教学。卢燃燃(2018)[27]探讨将PLT引入到国际汉语教学课堂中的可行性,并通过课堂活动效果与学生的反馈,总结PLT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PLT应用于国际汉语教学中的研究虽然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都有所涉及,但还处在起步阶段,研究成果还不多,研究程度还不深,也不够系统。目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介绍西方PLT的理论,另一方面是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和反思。今后,我们还应该从广度和深度上对PLT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做进一步的开拓。

    4.理论基础

PLT主要以三种理论为理论基础:

A.交际法理论(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交际能力”是1972年Hymes针对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提出来的。Hymes指出,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用目的语交际的能力[28]。因此,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之外,还应该具备如何运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比如场合、交流对象、交流内容、交流方式等。此后,M. Canale和M. Swain把交际能力分成四个组成部分:即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篇章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和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29]

PLT是由教师当“导演”,精心设计和指导,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把学生放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之中,使学生了解目的语的交际形式,并能够准确地理解其背后的社会意义,以此达到提高学生目的语交际能力的目标。

B.系统功能语法理论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Theory

根据Halliday对系统功能语法的概述[30],系统语法(Systemic Grammar)是用来解释语言的内在联系,功能语法(Functional Grammar)是用来说明语言是社会交往的手段。他把语言可以分为语境、意义、遣词、音的结构和语音五个层次,其中最重要的是意义。意义是语言的核心,语言的使用者只有在有意义的语言系统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才能够完成交际。由此看来,有意义的语言环境对第二语言学习至关重要,而PLT恰好为语言学习这提供了一个语境。

  1. 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 Theory

建构主义理论[31](Constructivism Theory)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借助老师、同伴的帮助以及活动过程中与他人的互动交际,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个要素。PLT强调情境和意义,主张学习者在有意义的语境交际中学习和运用目的语的形式、语义和功能。这种真实的语言交际活动有助于帮助学习者对己有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和建构,使新信息和已有知识进行整合,加深印象。   

5.对戏剧化教学的反思

PLT拥有很多优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学比较直观,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促进学生对跨文化的理解。它兼容并蓄了交际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情境法等多种教学法的长处。PLT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目的语,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模拟真实的社交场景和需要完成的“真实的”交际任务。这可以直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和语言策略能力,学生在创作剧本和表演的过程中,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互动,学会表达语言信息,以及受到表演过程的启发而发挥出的语言想象力。它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使用目的语的流利性、准确性、得体性,以及增进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

但PLT也存在一些问题:

A.PLT是一种预设性非常强的方法,所有的教学内容大部分局限于故事本身,短期内无法创造出更多的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语言素材。

B.多适用于口语课,对于其他课型如综合课、阅读课、听力课、汉字课,其实用性就大大降低了。它侧重于学生听和说的训练,对读和写的训练却不能很好地兼顾。

C.耗时长。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戏剧化教学则不太现实。非专业的中文教学一般课时都非常少,不可能经常用游戏来教学。而单独开设戏剧化教学课程几乎没有可能。

D.难以兼顾到所有学生。戏剧表演对于汉语零基础或者起步阶段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对中级及以上水平的学生来说更加合适。另外,欧美国家的学生比较适应这样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而对于相对内敛和沉稳的亚洲国家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方式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在国际汉语教学过程中运用PLT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挑战也更大。教师不仅要自己会当演员,还要会当导演、培养学生去演;不仅要能够活跃课堂活动的气氛,而且要精于课堂管理、控制课堂纪律。我们期待有更多的教师尝试运用PLT,有更多的学者研究PLT,让这一新型教学法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Cette contribution a été relue par Grâce Poizat.

Zhong Mei. «Pédagogie performative (PLT) dans l’enseignement du chinois». In Blog Scientifique de l’Institut Confucius, Université de Genève. Lien permanent: https://ic.unige.ch/?p=1350 consulté le 04/25/2024.

Biographie:

[1] 术语PLT首次出于Manfred Schewe. Taking stock and looking ahead: Drama pedagogy as a gateway to a performa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culture. Scenario: Journal for Performative Teaching, Learning and Research[J].. 2013(1).

[2] 赵金铭.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念与模式[J],世界汉语教学. 2008(1).

[3] 李泉. 关于建立国际汉语教育学科的构想[J]. 世界汉语教学. 2009(3).

[4] Chen Keni. Developing Learners Pragmatic Competence Through Drama.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J]. 2011(4): 57.

[5] 王永阳. 语言教学中的戏剧化教学法——简介与案例[J]. 世界汉语教学第23卷:2009(2).

[6] 莫帝. 浅析戏剧化教学法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运用[D]. 北京语言大学. 2015.

[7] Viola Spolin. Theater Games for the Classroom: A Teacher’s Handbook[M].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Evanston, Illinois. 1986: 150-166.

[8] 苗力田. 古希腊哲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586.

[9] 转引自李晓婧. 将教育戏剧引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可行性分析[J]. 金田教育论坛. 2013(12).

[10] 卢梭. 爱弥儿[M]. 王媛译.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2018(01): 207.

[11] 卢梭. 爱弥儿[M]. 王媛译.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2018(01): 206, 436.

[12] 转引自莫帝. 浅析戏剧化教学法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运用[D]. 北京语言大学. 2015.

[13] Harriet Finlay-Johnson. The Dramatic Method of Teaching[M]. Boston, New York, Chicago, London : Ginn and company. 1920.

[14] Dorothy Heathcote, Gavin Bolton. Drama for Learning: Dorothy Heathcote’s Mantle of the Expert Approach to Education. Portmouth, NH Heinemann. 1995

[15] 转引自王永阳. 语言教学中的戏剧化教学法——简介与案例[J]. 世界汉语教学第23卷. 2009(2).

[16] Alan Maley, Alan Duff. Drama Techniques in Language Learning-A Resource Book of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for Language Teachers[M]. Cambridge,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17] Manfred Schewe, Peter Shaw. Towards Drama as a Method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M]. New York : P. Lang. 1993.

[18] Shin-MeiKao, Cecily O’Neil. Words into Worlds: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Through Process Drama[M]. London: Alex Publishing Corperation. 1998.

[19] Michael Byram, Michael Fleming. Language Learning in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 Approaches Through Drama and Ethnography[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20] Gerd Brauer. Body and language: Intercultural Learning Through Drama[M]. London : A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002.

[21] John O Toole. Doing Drama Research: Stepping into Enquiry in Drama, Theatre, and Education [M]. City East, QLD. Drama Australia. 2006.

[22] 王振亚. 以跨文化交往为目的的外语教学——系统功能语法与外语教学[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5(188).

[23] 靳洪刚.分组活动的互动性及教学形式探讨[A]. 中文教材与教学研究[C].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6.

[24] 王永阳. 试论戏剧化教学法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一一以澳大利亚的一个课堂教学为例[J]. 世界汉语教学. 2009(2).

[25] 张连跃. 戏剧在二语教学中的整合作用——基于一项海外教学的案例分析[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3(1).

[26] 李娟. 教育戏剧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 2013(5).

[27] 卢燃燃. 戏剧化教学法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以俄罗斯赤塔中学为例[D].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2018(5).

[28] Hymes. D.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 In J. Pride & J. Holmes(eds.), Sociolinguistics[C]. Harmondsworth : Penguim. 1972: 269-293.

[29] M. Canale, M. Swain.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M]. Applied Linguistics 1[C]. 1980: 1-47.

[30] M.A.K. Halliday, Revised by Christian M.I.M. Matthiessen.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3rd Edition)[M]. London: Routledge. 2004.

[31] 陈琦, 刘儒德. 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151-167.

 [:en]Zhong Mei

Afin d’améliorer la qualité de l’enseignement du chinois en Suisse et d’aider les enseignant·es à se perfectionner dans leur pratique, le 4 septembre 2021, l’Institut Confucius de l’Université de Genève a organisé sa 12ème formation de didactique du chinois langue étrangère. Celle-ci a porté sur les techniques théâtrales appliquées aux enseignements de langue. Le formateur, M. Modesto CORDERI NOVOA, directeur du Département de chinois au gouvernement régional de Xunta de Galicia en Espagne, est un expert reconnu dans ce domaine.

Une trentaine d’enseignant·es venant de différents horizons y ont participé, notamment l’Université de Lausanne, le Centre de langues des Nations Unies, l’École chinoise de Genève, la Chinese Intitute Geneva Fondation, l’École internationale de Genève, l’École chinoise de Taiwan à Genève, l’École de langues Migros, l’École chinoise de Berne, ainsi que quelques étudiants en master et doctorant·es/assistant·es du Département d’études est-asiatiques de l’Université de Genève.

Selon l’usage pour nos publications de didactique du chinois langue étrangère, un compte rendu détaillé est disponible en mandarin ci-dessous.

 

戏剧化教学法在国际中文教学中的运用

钟梅

 

为了提高本土瑞士中文教学质量,帮助本土教师队伍成长壮大,日内瓦大学孔子学院于2021年9月4日举办了第十二届中文教师培训。孔院邀请了戏剧化教学法(下称PLT, Performative Language Teaching[1])研究领域的专家莫帝(Modesto CORDERI NOVOA)博士,为隶属孔院、洛桑大学、联合国语言中心汉语、日内瓦中文学校、日内瓦华文教育基金会、伯尔尼中文学校、日内瓦国际学校、日内瓦台湾华文学校、Migros语言学校的一线骨干汉语教师,以及日内瓦大学汉学系硕博士生以及助教等30余人带来了一场“戏剧化教学法技巧与游戏设计”专题培训。

一、培训内容与具体操作过程介绍

在一整天6个小时的培训过程中,莫帝博士详细展示了三十多个PLT实例和游戏活动,比如:动作模范秀,好,一起,声调游戏,大脑连通,MV配音,超级英雄party,送礼物,万能的东西,我是一棵树,课文配音及翻译,三字经,是的,而且,创意产品,广告公司,无间道,花木兰,你在干嘛,杀手游戏,教室里的变化,外星人的语言,专家与口译,猜猜地点,算命,描述一次旅行,讲故事,记者游戏,故事补充,新选择!情绪台词,情绪小故事,被先生,等等。

每一个教学游戏活动都精彩有趣,限于篇幅,这里只介绍两个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游戏活动。

  1. 动作模仿秀

这个游戏由全班学生集体参与,时间大概3分钟。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者课堂专注力。

    规则:全班同学围成一个大圆圈。随机选一个同学开始,首先,开头这个同学说出自己名字,同时任意做一个动作。然后,其他同学一边复述第一个同学的名字一边模仿他的动作。旁边的同学以此类推。

    应用:这个活动适合作为初级、中级和高级班的热身活动。建议融入教学内容,比如练习生词和声调。可以要求每个学生说一个学过的生词,然后做一个与这个生词有关的动作。

   评价:这个热身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既能很好地引导学习者彼此相互认识,也有效地培养了学习者的观察、听辨能力,提升了专注力。全员其乐融融。简单易操作,无需教具,适合作为课堂集体活动。适用范围广,不仅可以作为首次课自我介绍活动,也可以操练所学生词,比如动词、名词、形容词等,还能练习声调。但它对场地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学习者人数多的话就需要空旷无阻的场地。对于被动、不自信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挑战。这类学习者初次参加这个活动可能会积极性不高,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第二轮动作模仿秀。

2.我是一棵树

这个游戏由全班学生集体参与,时间大概10-15分钟。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汉语口语表达能力。

    规则:全班同学一起参与,其中一个同学选择一个角色。可以是具体的,如“我是一棵树”,或抽象的,如“我是爱”。从第一个同学开始,他/她先说一句话,比如:“我是一棵树”。第二个同学加入第一个同学的同时时也要说一句话,比如:“我是一只鸟”。第三个同学加入前两个同学时也说一句话,比如:“我是太阳”。三个同学表演完后,第三个同学(“太阳”)可以决定跟“树”或者“鸟”离场。剩余的任意一个同学以此类推,加入第一组留下的同学的队伍。每个同学都可任意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必每个组的第一个同学都说“我是一棵树”。

    运用:练习名词,比如“礼物、动物、植物、家电、文具”等相关话题词汇;练习数量词搭配,比如“一个人、一只鸟、一张桌子、一台电视”等;练习“是”字句,比如:“我是一棵树、我是一只鸟、我是风”;还可以练习“把”字句,比如:“我把小鸟带走了、我把爱带回家、我把太阳放进口袋里、我把书放到书架上”等。

   评价:这个游戏深受学习者的欢迎,大家都积极参与活动。为学习者练习口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它是即兴表演,方便易操作,无需教具,为学习者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全身心投入游戏活动中。它适合初级水平的学习者练习简单的句式,但数量短语很容易出现偏误,比如,“*我是一个树、*我是一个鸟”。教师可以及时帮助他们进行纠正。

  • 培训目标

    本次培训旨在实现以下5个目标:

1.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是PLT的核心内容。莫帝博士说:“语言教师应该像导演一样,学生是演员,教室是舞台,教材是剧本。遗憾的是大部分的外语教师都认为自己既是导演又是主演,一直在讲话,所以学生只能被迫当观众,而且是一个虽然‘参与’演出,但感觉很无聊却又无法离开剧场的观众。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教学好导演’”。 “以学生为中心”,即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者。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需求,教师作为主导者和监督者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语言潜能。

2.打造以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为重点的主动性学习环境

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让学生沉浸在汉语学习环境中,全身心参与游戏、朗诵、哑剧、翻译、配音、角色表演、即兴表演等活动中,使他们有大量机会输出目的语,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学习戏剧技巧,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互动与交流

戏剧化教学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也能提高其沟通交际能力。学生适应PLT后,学习兴趣逐渐提高,能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中自由交流和表达,减少输出目的语的焦虑情绪。

4.鼓励学生通过戏剧进行协作的学习模式,锻炼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戏剧表演通常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的。一次戏剧演出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它需要学生之间分工合作,才能够顺利完成整个表演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合作学习的能力。

5.学会整合各类工具和方法,有效传播中国文化

相对较为系统复杂的戏剧化教学对教师具有很高的要求和挑战,能够锻炼教师的资源整合能力。汉语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输入是国际汉语课堂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真正的体验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将文化的内容融入到戏剧表演之中,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国文化的美,是一种更有效的文化输出方式。

三、培训评价

生动有趣地演示了如何巧妙地将戏剧技巧和游戏应用于汉语课堂教学实践中。PLT结合游戏的运用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与趣味性,对活跃汉语教学课堂气氛,增进师生关系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以及对减少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跨文化交际问题都有着很好的启发性和实用性。

但是,如果莫帝博士针对瑞士的汉语教学具体实际情况。他的游戏活动普遍适用于一般的语言教学课堂,遗憾的是没有专门针对瑞士地区的教学对象做一个细分。笔者认为,游戏的针对性非常重要。学习对象如果是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社会人士,游戏的内容应该是有所区别的。譬如,“我是谁”这个游戏,名牌上的名人照片,很多受训老师都不认识,而莫帝博士解释说30岁以下的学生一般都认识他们,显然没有事先了解清楚是否所有学生都认识这些名人。还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师生所熟悉的名人也不一定相同。既然是“以学生为中心”,那么,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方面都要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其不同特征,包括汉语水平、国籍、年龄、性格、兴趣爱好等等。另一方面,教师不要过多干预学生,要多鼓励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两个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一是提前了解一下学生所熟知的名人或者偶像都有哪些,再根据每个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作名牌;二是把选择名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制作自己最喜爱的名人卡片,然后教师收集卡片,打乱顺序,再随机分发给每一个学生。

四、戏剧化教学法的理论研究

因为此次培训主要集中于游戏设计与具体操作过程,这里我们补充介绍一下PLT的理论研究成果。随着国际中文教学的深入发展,创新性教学法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和研究。赵金铭(2008)指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应该向其他外语、特别是英语教学模式借鉴和学习,拓展思维,开阔视野,才能寻求创新和突破[2]。李泉(2009)在建立国际汉语教学学科的构想中也指出,要选择创新教学模式的问题[3]。PLT就是众多的新教学法中的一种。

    1.定义

PLT是将表演方法与表演元素应用在教学中,让学习对象在表演实践中达到学习目的,重点在于学员参与,从感受中领略知识的意蕴,从相互交流中发现可能性,创造新意义。在戏剧教学过程中,学生和老师一起创建一个虚幻的戏剧性的世界,这种世界的使命是解决一定的问题。[4]

PLT是指将戏剧表演的一些方法、手段应用于外语教学中,从而创造出多种交际性的、互动性的课堂活动类型。“它不以学习戏剧本身为目的,而是一种以戏剧的方式进行知识传授及语言技能培养的教育活动”[5]

    2.形式

根据莫帝博士等前人的课堂教学实验[6],笔者总结PLT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戏剧游戏:通过戏剧性的游戏活动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操练新知识。游戏活动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有助于调动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朗诵:很多戏剧表演有朗诵的部分,可以是集体朗诵,也可以是单个学生朗诵。朗读的材料可以使用各种文本,如戏剧、儿歌、诗歌、图书等。

哑剧:学生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创造无声的视觉图像。哑剧表演可以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着力点,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这有助于培养参与者的表现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交际能力也有一定的作用。

即兴表演[7]:即兴表演,就是在特定的情境下,立即进行的当众表演,是一种不凭借文稿来表情达意的口语交际活动。学生事先并没有做任何准备,而是临场发挥,这很能锻炼其表演技能、反应速度、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角色扮演:让学生在真实的或虚拟的情境中扮演一个角色。角色扮演可用于很多领域的课程,适用性较广泛,尤其是历史和语言课程,可以使学生加强对内容的理解。

配音:配音是一门语言艺术,学生选择一段影视剧或者广告,用自己的声音和语言进行模仿,塑造和完善各种性格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配音能够锻炼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创造力。

    3.研究历史

用戏剧的方法来教与学,从三千年前的希腊、罗马时代就开始在民间产生并流传。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模仿者对他所模仿的事物没有值得一提的知识。模仿只是一种游戏的形式,不必认真对待。”[8]看似柏拉图反对包括戏剧在内的“模仿”“游戏”的艺术形式,实际上他承认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来获取知识,只是对这种游戏本身无需认真对待而已。这种理念已经相当接近教育戏剧了[9]。15世纪,这种教学法被运用于欧洲各国的教育领域。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1712-1778)从教育学的角度对这一观念进行了初步的理论阐述,还提出了“做中学(learn by doing)”[10]和“在戏剧化的实验中学 (learn by acting)”[11]的教育学观点。但遗憾的是卢梭没有把这些观点总结成系统的教学理论。最早将戏剧与外语教育联系起来的是法国外语教育家Francois Gouin (1831-1896)[12]。20世纪初,英国的乡村教师Harriet Finlay Johnson(1871-1956)第一次系统地将戏剧方法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13]。20世纪中后期以后,戏剧化教学法真正在英国迅速发展起来。20世纪后期,英国教育家Dorothy Heathcote (1926-2011)在世界各地举办讲座和示范课,Heathcote和她的追随者之一Gavin Bolton著书立说[14],将她的教学实践和理念系统化理论化。他们第一次提出并定义了“戏剧化教学法”。[15] PLT随后逐渐为全世界越来越多的教师、专家学者所认识,并扩展运用到更为广泛的学科领域。

1978年,Alan Maley 和Alan Duff出版《语言学习中的戏剧技巧一语言教师交际活动手册》[16],为语言教师们提供了很多关于戏剧课堂教学的资料和技巧,很实用,具有参考价值。1993年,Manfred Schewe和Peter Shaw联合编著了《论戏剧作为外语课堂教学法》。[17] 它集各家之所长,收集了来自多国教师与学者们的15篇文章。这本书从理论和实践这两个方面对外语教学中的PLT运用进行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探讨。1998年,出版了Shin-MeiKao和Cecily O’Neil的《从语言到世界:通过过程戏剧学习第二语言》[18]。它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PLT,包括其发展状况、优势、戏剧种类和要素,戏剧化课堂上师生的互动关系,它对学习过程的社会心理影响,如何设计戏剧化教学,对戏剧化教学的评估等,是一本综合性的理论专著。同年,Michael Byram和Michael Fleming编写的《跨文化视角中的语言学习——戏剧和人种学的方法》[19]一书出版该书一共收录了14篇文章, 分别从学生、教师和研究者三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文化、跨文化交际与语言教学的关系、戏剧在语言教学和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方面的作用等进行了探讨和研究。2002年,Gerd Brauer的《身体与语言:通过戏剧的跨文化学习》[20]问世。该书一共选编了12篇文章,记录了PLT与跨文化教学相结合的新成果,分析戏剧在跨文化教学中的意义与作用。有的文章涉及戏剧在培养非语言交际能力、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理解中的作用;有的文章通过外语教学实践(比如西班牙语和德语)来探讨PLT的优劣以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由此可见,PLT研究起步早,范围广,也比较系统、全面和深入。John O’Toole认为[21],PLT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在中国,PLT最开始也是运用于英语作为第二外语教学中。近十年来,逐渐有一线国际汉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开始尝试运用PLT,也有专家学者开始对此进行探讨。

王振亚(2005)将微型剧(Minidrama)列为将语言和文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程序之一[22]。 靳洪刚(2006)将角色表演、真实模拟、短剧和戏剧等列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课堂活动和教学形式[23]。王永阳(2009)[24]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论证了戏剧化教学法引入到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可行性。他(2009,注5)指出:“戏剧化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激发学习者汉语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帮助学习者掌握目的语并提高汉语运用能力”。张连跃(2013)[25]通过对美国巴德分校的一项汉语教学实践的总结,论述了戏剧化教学在二语教学中的整合功能,这正是其他教学方法难以做到的。他还思考如何组织教学能够更充分地发挥戏剧在二语教学、特别是汉语作为二语教学中的作用。李娟(2013)[26]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也同样论述了PLT在二语教学中的整合作用,并提出在实践中需要通过培训教师的相关戏剧设计组织能力来提升教学效果。莫帝(2015,注6)通过教学案例探索如何通过PLT来提高汉语教学的质量,并证明了PLT非常适用于国际汉语课堂教学,尤其是口语教学。卢燃燃(2018)[27]探讨将PLT引入到国际汉语教学课堂中的可行性,并通过课堂活动效果与学生的反馈,总结PLT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PLT应用于国际汉语教学中的研究虽然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都有所涉及,但还处在起步阶段,研究成果还不多,研究程度还不深,也不够系统。目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介绍西方PLT的理论,另一方面是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和反思。今后,我们还应该从广度和深度上对PLT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做进一步的开拓。

    4.理论基础

PLT主要以三种理论为理论基础:

A.交际法理论(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交际能力”是1972年Hymes针对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提出来的。Hymes指出,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用目的语交际的能力[28]。因此,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之外,还应该具备如何运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比如场合、交流对象、交流内容、交流方式等。此后,M. Canale和M. Swain把交际能力分成四个组成部分:即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篇章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和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29]

PLT是由教师当“导演”,精心设计和指导,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把学生放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之中,使学生了解目的语的交际形式,并能够准确地理解其背后的社会意义,以此达到提高学生目的语交际能力的目标。

B.系统功能语法理论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Theory

根据Halliday对系统功能语法的概述[30],系统语法(Systemic Grammar)是用来解释语言的内在联系,功能语法(Functional Grammar)是用来说明语言是社会交往的手段。他把语言可以分为语境、意义、遣词、音的结构和语音五个层次,其中最重要的是意义。意义是语言的核心,语言的使用者只有在有意义的语言系统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才能够完成交际。由此看来,有意义的语言环境对第二语言学习至关重要,而PLT恰好为语言学习这提供了一个语境。

  1. 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 Theory

建构主义理论[31](Constructivism Theory)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借助老师、同伴的帮助以及活动过程中与他人的互动交际,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个要素。PLT强调情境和意义,主张学习者在有意义的语境交际中学习和运用目的语的形式、语义和功能。这种真实的语言交际活动有助于帮助学习者对己有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和建构,使新信息和已有知识进行整合,加深印象。   

5.对戏剧化教学的反思

PLT拥有很多优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学比较直观,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促进学生对跨文化的理解。它兼容并蓄了交际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情境法等多种教学法的长处。PLT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目的语,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模拟真实的社交场景和需要完成的“真实的”交际任务。这可以直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和语言策略能力,学生在创作剧本和表演的过程中,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互动,学会表达语言信息,以及受到表演过程的启发而发挥出的语言想象力。它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使用目的语的流利性、准确性、得体性,以及增进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

但PLT也存在一些问题:

A.PLT是一种预设性非常强的方法,所有的教学内容大部分局限于故事本身,短期内无法创造出更多的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语言素材。

B.多适用于口语课,对于其他课型如综合课、阅读课、听力课、汉字课,其实用性就大大降低了。它侧重于学生听和说的训练,对读和写的训练却不能很好地兼顾。

C.耗时长。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戏剧化教学则不太现实。非专业的中文教学一般课时都非常少,不可能经常用游戏来教学。而单独开设戏剧化教学课程几乎没有可能。

D.难以兼顾到所有学生。戏剧表演对于汉语零基础或者起步阶段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对中级及以上水平的学生来说更加合适。另外,欧美国家的学生比较适应这样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而对于相对内敛和沉稳的亚洲国家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方式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在国际汉语教学过程中运用PLT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挑战也更大。教师不仅要自己会当演员,还要会当导演、培养学生去演;不仅要能够活跃课堂活动的气氛,而且要精于课堂管理、控制课堂纪律。我们期待有更多的教师尝试运用PLT,有更多的学者研究PLT,让这一新型教学法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Cette contribution a été relue par Grâce Poizat.

Zhong Mei. «Pédagogie performative (PLT) dans l’enseignement du chinois». In Blog Scientifique de l’Institut Confucius, Université de Genève. Lien permanent: https://ic.unige.ch/?p=1350 consulté le 04/25/2024.

Bibliographie:

[1] 术语PLT首次出于Manfred Schewe. Taking stock and looking ahead: Drama pedagogy as a gateway to a performa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culture. Scenario: Journal for Performative Teaching, Learning and Research[J].. 2013(1).

[2] 赵金铭.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念与模式[J],世界汉语教学. 2008(1).

[3] 李泉. 关于建立国际汉语教育学科的构想[J]. 世界汉语教学. 2009(3).

[4] Chen Keni. Developing Learners Pragmatic Competence Through Drama.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J]. 2011(4): 57.

[5] 王永阳. 语言教学中的戏剧化教学法——简介与案例[J]. 世界汉语教学第23卷:2009(2).

[6] 莫帝. 浅析戏剧化教学法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运用[D]. 北京语言大学. 2015.

[7] Viola Spolin. Theater Games for the Classroom: A Teacher’s Handbook[M].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Evanston, Illinois. 1986: 150-166.

[8] 苗力田. 古希腊哲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586.

[9] 转引自李晓婧. 将教育戏剧引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可行性分析[J]. 金田教育论坛. 2013(12).

[10] 卢梭. 爱弥儿[M]. 王媛译.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2018(01): 207.

[11] 卢梭. 爱弥儿[M]. 王媛译.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2018(01): 206, 436.

[12] 转引自莫帝. 浅析戏剧化教学法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运用[D]. 北京语言大学. 2015.

[13] Harriet Finlay-Johnson. The Dramatic Method of Teaching[M]. Boston, New York, Chicago, London : Ginn and company. 1920.

[14] Dorothy Heathcote, Gavin Bolton. Drama for Learning: Dorothy Heathcote’s Mantle of the Expert Approach to Education. Portmouth, NH Heinemann. 1995

[15] 转引自王永阳. 语言教学中的戏剧化教学法——简介与案例[J]. 世界汉语教学第23卷. 2009(2).

[16] Alan Maley, Alan Duff. Drama Techniques in Language Learning-A Resource Book of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for Language Teachers[M]. Cambridge,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17] Manfred Schewe, Peter Shaw. Towards Drama as a Method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M]. New York : P. Lang. 1993.

[18] Shin-MeiKao, Cecily O’Neil. Words into Worlds: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Through Process Drama[M]. London: Alex Publishing Corperation. 1998.

[19] Michael Byram, Michael Fleming. Language Learning in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 Approaches Through Drama and Ethnography[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20] Gerd Brauer. Body and language: Intercultural Learning Through Drama[M]. London : A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002.

[21] John O Toole. Doing Drama Research: Stepping into Enquiry in Drama, Theatre, and Education [M]. City East, QLD. Drama Australia. 2006.

[22] 王振亚. 以跨文化交往为目的的外语教学——系统功能语法与外语教学[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5(188).

[23] 靳洪刚.分组活动的互动性及教学形式探讨[A]. 中文教材与教学研究[C].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6.

[24] 王永阳. 试论戏剧化教学法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一一以澳大利亚的一个课堂教学为例[J]. 世界汉语教学. 2009(2).

[25] 张连跃. 戏剧在二语教学中的整合作用——基于一项海外教学的案例分析[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3(1).

[26] 李娟. 教育戏剧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 2013(5).

[27] 卢燃燃. 戏剧化教学法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以俄罗斯赤塔中学为例[D].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2018(5).

[28] Hymes. D.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 In J. Pride & J. Holmes(eds.), Sociolinguistics[C]. Harmondsworth : Penguim. 1972: 269-293.

[29] M. Canale, M. Swain.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M]. Applied Linguistics 1[C]. 1980: 1-47.

[30] M.A.K. Halliday, Revised by Christian M.I.M. Matthiessen.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3rd Edition)[M]. London: Routledge. 2004.

[31] 陈琦, 刘儒德. 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151-1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