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éparation et exécution d’une séquence didactique

[:fr]Wang Su

À la fin de l’année 2018 a eu lieu le désormais traditionnel séminaire de didactique du chinois langue étrangère de l’Institut Confucius. Celui-ci a été consacré au thème de la « Préparation et exécution d’une séquence didactique », et s’est déroulé en deux temps. Tout d’abord, les participant-es ont assisté à une séquence didactique en situation réelle, réalisée par M. BAO Yinhui à la fin du mois de novembre. Ensuite, une discussion approfondie a été organisée au début du mois de décembre, complétée par six présentations de 15 minutes par six enseignant-es.

Mme WANG Su, enseignante à l’Institut Confucius de l’Université de Genève, s’est concentrée sur l’introduction des différents aspects de la langue chinoise lors du premier cours destiné aux débutant-es adultes et étudiant-es. M. FAN Leshan, également enseignant à l’Institut, a mené une série de réflexions quant à la manière et aux étapes avec lesquelles la construction du programme de bachelor est enseignée. Mme ZHU Jiang, enseignante à l’Institut, a discuté des éléments pédagogiques de différenciation entre les éléments syntaxiques de 得 (qui introduit un complément du verbe) et de 的 (qui marque une relation de détermination). Mme CHEN Ping, du Département d’études est-asiatiques a présenté un cours de lecture donné aux étudiant-es en études chinoises, en s’appuyant sur un texte de début de deuxième année. Enfin, Mmes XIAO Ping et DU Lisha, enseignantes à l’École chinoise de Genève, ont discuté d’un texte du manuel yuwen 语文 (respectivement wo yao de shi hulu我要的是葫芦et ya miao zhu zhang揠苗助长). Contrairement aux autres séquences, adressées à un public d’étudiants-e et d’adultes, Mmes XIAO et DU enseignent à des enfants de moins de 10 ans, et leur méthodologie est donc très différente.

Selon l’usage de nos publications relatives à la didactique du chinois langue étrangère, un compte rendu plus détaillé est disponible en chinois ci-dessous.

听课说课汉语教学工作坊

王溯

2018年11月27日至12月7日,日内瓦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了汉语教学“听课说课”工作坊活动。来自孔子学院、日内瓦大学汉学系、日内瓦中文学校、日内瓦华文基金会等12位汉语教师参加了此次工作坊。

活动分为两大模块:模块一为听课并对听课内容进行讨论,模块二为说课并对说课内容进行讨论。

11月27日,工作坊参与者听了孔院包银辉老师的大学公共汉语初级班的一堂课,内容是“当代汉语”第4课的第二节课,两个课时。课堂内容是学习跟主要国家、居民、语言有关的词汇,语法点是量词。口头表达是自我介绍。听课讨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 课堂整体气氛真实自然。课程框架与目标清晰,各内容之间的顺序合理,衔接自然流畅,内容循序渐进,注重实用性。
  • 导入部分自然流畅,运用视频元素进行教学使课堂精彩生动。
  • 课堂侧重口语练习,展示例子并进行对话操练。教师用汉语提问,运用对话形式复习巩固已学内容,多次重复问题,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 对话充分运用所学词汇和语言的,词汇难易程度符合学生水平。课堂用语尽量使用汉语,运用正常语速,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与学生对话时,教师对所发现的语法问题进行适当纠错,保证对话的流畅度。
  • 课件用汉字和拼音双重标注,重点词语用彩色标注,视觉效果清晰良好。
  • 部分重点词语辨析讲解清楚,分析到位。运用改错句练习形式。
  • 解释生词的过程中带入了文化内容,融入了汉字字源解释,并重点解释了部分汉字。分析汉字时,运用图画、故事等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 运用多媒体备课,前期准备量非常大,老师的认真负责一目了然。

老师们认为也存在可改进之处:

  1. 该课程比例在前半部分比重有些大,结尾练习环节的时间有些急促。教师在最后几分钟可以做复习和总结。
  2. 课堂提问的形式可以多样,充分变换提问形式,尽可能地巩固语言点。

3.适当讲解量词类义等语法内容,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用量词,量词的功能及分类标准等,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4.课件中语句的拼音标注可以略减,或者单独就某些生词加注拼音,以避免学生在阅读时过分依赖拼音而忽略认读汉字。

5.课文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试读课文,老师再进行领读和点读。

6.教师用语可由慢速过度到正常语速,翻译句子的工作可让学生来做。

12月7日,六位汉语教师相继进行说课。

孔院的王溯老师做了题为“零基础汉语入门课(汉语概览)的教学思路与方案”的介绍,此课型是大学公共汉语,对象是法语区大学生。遵循 “讲什么、怎么讲、为什么这么讲” 这一主线,王老师首先对学生水平、母语情况、学习动机等要素进行了阐述,着重介绍汉语特点,并把汉语与学生的母语进行对比,突出汉语是一门独特的语言。王老师分别从技能领域、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三个方面介绍了教学思路,以了解汉语特点和学习模式,认知汉语的语音规则和汉字的造字逻辑,练习词汇拼读和简单的日常用语为主要教学目标。教授从语音、词汇、语法、汉字四个要素出发,着重介绍汉语的语音构成、声调概念与重要性,汉字的历史演变以及造字逻辑等内容,同时配以词汇拼读和简单的日常用语练习,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汉语的发音系统,认知汉字的造字逻辑,了解汉语的基本学习模式和方法,感受学习中文的乐趣和中国文化的魅力。

教师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汉语“难”或“易”的界定很难有一个确切的标准,需要考虑学生的的母语文化背景和学习动机等多层因素,因此,教师可以强调汉语是一门不一样甚至大异的语言,避免增加学生“汉语难”的心理负担。
  • 内容太多了,作为初学者,母语又跟汉语距离遥远,不可能一堂课消化这么多知识。
  • 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课堂游戏,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尽量避免整堂课均由教师全程用法语传递教学内容。
  • 课堂环节的时间分配可以更加细化和具体。
  •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增加“汉语拼音方案”、普通话和方言划分等教学内容。

孔院的范乐山老师的说课主题是“把字句教学”(两课时,时长90分钟),课型也是大学公共汉语,主要面对大学生。他演示了“把”字句这一语言点的教学思路的阐述、教学方法与具体步骤。“把”字句作为汉语中的一种基础句型,在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很高。范老师利用教学道具,生动而新颖地列举了多个使用“把”字句的生活场景,使课堂戏剧化、情景化,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学生从心理上抗拒使用“把”字句。同时他还详细地解释了“把”字句的语用条件,强调该句型的典型性、重要性和实用性,使学生能够感知、认知、理解并掌握该句型的语义特征和句法特征。范老师对句型进行展示、翻译、解释、示范,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给出句式结构并进行反复操练。通过完成语法和语用练习促使学生在日常对话中养成运用“把”字句的习惯,而非仅仅在课堂练习中运用该句型。

教师在讨论中认为:

  • 教师有必要强调把字句的特点,重点说明“把”字句符合汉语为母语者的说话习惯,中国人使用该句型的频率非常高。
  • 教师分别从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出发,解释了“把”字句的语用环境和功能,用提问并回答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把”字句的交际价值。
  •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必须使用把字句与可以选用把字句的语境分开来教学。前者是重点。对于成人来说,教师可以直接给出公式并分级讲解把字句。
  • 第一课时中教师可以只讲把字句的基本形式,不必讲扩展句型。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复习“把”字句的基本句式,讲解把字句的扩展句式和完成相关练习。
  • 教师可以尽量运用学生所熟悉的词汇来讲解把字句,并在练习环节不停地重现该句式,以达到对所学语言点加以巩固的目的。

孔院的朱江老师说课主题为“补语“得”和定语“的”的用法比较”,课型也是大学公共汉语,教学对象是已掌握500-600个词汇的法语区成人与大学生。朱老师对情态补语“得”和定语“的”的用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讲解了二者的区别和语用难点。情态补语“得”用来表示对动作和状态的评价、判断和补充描述,其后不能跟随名词。而定语“的”后面则跟随名词。朱老师对情态补语“得”的用法功能、语用环境以及教师在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误区进行了重点说明和解释。朱老师将也列举出了情态补语“得”的三种语法格式,依次举例说明并详细分析了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偏误,并针对所提及的偏误进行纠正,给出正确示范。同时,她还阐述了该语法点所在课文的教学安排,对该语法点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组织思路作了详细说明:补语“得”这一语法点所在的课文涉及到离合词的使用,在讲解语法点的时候需要有侧重点。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师先讲补语“得”的用法,再具体分析课文。练习部分的形式为展示情景,并运用已经学过的词汇进行对话练习。

讨论过程有几个要点:

  • 该语法点讲解是否可以加入适当的导入环节。
  • 情态补语“得”的三种语法格式实际是同一个句型。教师可以分散在几个课时来讲解。一节课中的语法介绍不需要太多,并用学生熟悉的词汇来讲解语法。
  • 练习部分中,可以由教师展示图片,让学生做出评价。练习语法的过程中不必使用新词,可以在复习以后引出新词,但也不必一下子讲太多。练习应集中对一个语言点进行操练,离合词的语法最好不在本课同时讲解。
  • 有关“的、地、得”的使用。三者的发音相同,但用法不同,功能不同。五四运动以后才有三种写法的区分。由于该语法点只有写作时需要被区分,因此练习形式仅为用书面练习。

日内瓦大学汉学系的陈萍老师说课主题是“课文《朋友》的阅读能力教学”,课型是大学专业汉语的精读课,对象为大学汉学系二年级学生。陈老师清晰地展示了大学专业汉语教学的教学理念以及阅读课程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日内瓦大学汉语系阅读课要求学生们能够阅读简繁体中文两种版本的材料。大学专业汉语阅读课,特别是精读课的常规课程框架主要为:生词降解——教师领读——学生朗读——造句练习。精度的教学侧重点在于要求学生们深入理解句子结构,避免学生们单纯机械地对文章进行逐字翻译。对文中生词,教师全部用中文进行讲解。陈老师举例介绍了几种实用的有关词语辨析的讲解方法,并在阐述的过程中引入了有关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等内容的讲解与分析,有效地拓展了参会教师们的视野和教学思路。

教师讨论要点记录:

  • 大二中文系学生应掌握的词汇量问题的说明。
  • 大学专业汉语阅读课的时间安排和教学模式说明。
  • 学生可以大声朗读文章,并听录音。
  • 如何辨别“理解、了解、认识”三个词语?比如“认”字,右边是人,“认识”一词体现了一个从陌生到熟知的过程。我们可以说认识某人,而不能说认识事情。
  • 阅读课中有关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等内容的讲解。通过对“知己”一词的讲解,古语称“引为知己”,说明中国文化的单向性。

日内瓦中文学校的肖萍老师说课主题为“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思路”,课型为语文,对象为9到10岁的小学生, 词汇量为600左右。肖老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阐述了上文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为儿童汉语教学打开了新的视野。其主要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小学生的汉语阅读能力。课程内容主要分为生词讲解和课文学习两个部分。生词讲解部分主要侧重于偏旁的讲解和汉字的书写和认读,目的在于使学生认知字词的意思并掌握相应的用法,充分扩充词汇量,提高汉语阅读能力。听写汉字为字词练习的形式之一。对于课文学习部分,教师通过插图引入课文,图文结合讲解,使课堂更加生动形象。教师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联想,鼓励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教师与学生互动讨论,共同梳理课文脉络,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文章寓意。

讨论观点有以下几点:

  • 有关课文寓意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说出各式各样的答案。教师不受思维限制,基本可以接受学生的任何答案。
  • 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不讲语法内容。比如讲解疑问句的几种形式,教师的方法是领读课文,并让学生大声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 根据国外的教学环境和当前的中国国情,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课文进行适当筛选,选取经典课文给学生讲解。
  • 有关中国国情的话题,教师应本着客观的态度,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中国的窗口,引导学生从客观的角度看待真实的中国社会,这也是汉语教师的价值所在。

同样来自日内瓦中文学校的杜丽珍老师也选取了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寓言故事《揠苗助长》进行说课,课型是语文,对象是小学生。该篇寓言故事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能够理解“寓言、巴望、一大截”等词语以及“筋疲力尽”、“揠苗助长”等成语的意思;能够正确并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体悟出寓言的寓意。杜老师详细地介绍了上课流程:首先是谈话导入环节,老师通过简单对话的形式向学生提问,通过展示图片来引导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内容,并引出即将学习的新内容。随后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动画的形式为学生们展示该篇寓言故事的发展情节,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为接下来的课文讲解做出铺垫。对于字词部分的讲解,杜老师通过归纳总结展示了一部分具有相同部首的汉字,并组织学生相互讨论交流,与学生一起梳理并总结记忆汉字的方法,同时设计一些课堂游戏进行字词练习,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老师们认为杜老师的说课:

  • 课件设计有新颖之处,教师在需要回答的问题旁边放入插图,图文并茂,使内容的呈现更加简单直观,重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并为后期复述课文提供借鉴。
  • 对于寓言故事的讲解,教师可以尽量做到深入浅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故事内容。
  • 教师通过板书图示对课文的框架进行展示,梳理文章脉络,总结文章寓意。
  • 通过提问的方式不断地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寓言中锁蕴涵的道理。

此次工作坊所讨论的主题具有代表性,所针对的学生与水平多种多样,教学内容和方法各具代特色。各位老师的说课内容广泛,题材多样,涉及汉语入门教学、语法词汇教学、文化教学等方面,课程领域涉及大学公共汉语课、大学专业汉语课、小学语文教学等,教学对象主要有法语为母语的大学生,华裔青少年等。各位老师的说课内容基于汉语教学理论,结合教学实际,引发了同行们的极大兴趣和热烈讨论。该教学工作坊活动有效地开拓了汉语教学视野,促进了同行之间的相互交流,对于提高汉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十分有益。

Cette contribution a été relue par Grâce Poizat

Wang Su. «Préparation et exécution d’une séquence didactique de chinois langue étrangère». In Blog Scientifique de l’Institut Confucius, Université de Genève. Lien permanent:https://ic.unige.ch/?p=1188, consulté le 04/26/2024.

 

 [:en]Wang Su

À la fin de l’année 2018 a eu lieu le désormais traditionnel séminaire de didactique du chinois langue étrangère de l’Institut Confucius. Celui-ci a été consacré au thème de la « Préparation et exécution d’une séquence didactique », et s’est déroulé en deux temps. Tout d’abord, les participant-es ont assisté à une séquence didactique en situation réelle, réalisée par M. BAO Yinhui à la fin du mois de novembre. Ensuite, une discussion approfondie a été organisée au début du mois de décembre, complétée par six présentations de 15 minutes par six enseignant-es.

Mme WANG Su, enseignante à l’Institut Confucius de l’Université de Genève, s’est concentrée sur l’introduction des différents aspects de la langue chinoise lors du premier cours destiné aux débutant-es adultes et étudiant-es. M. FAN Leshan, également enseignant à l’Institut, a mené une série de réflexions quant à la manière et aux étapes avec lesquelles la construction du programme de bachelor est enseignée. Mme ZHU Jiang, enseignante à l’Institut, a discuté des éléments pédagogiques de différenciation entre les éléments syntaxiques de 得 (qui introduit un complément du verbe) et de 的 (qui marque une relation de détermination). Mme CHEN Ping, du Département d’études est-asiatiques a présenté un cours de lecture donné aux étudiant-es en études chinoises, en s’appuyant sur un texte de début de deuxième année. Enfin, Mmes XIAO Ping et DU Lisha, enseignantes à l’École chinoise de Genève, ont discuté d’un texte du manuel yuwen 语文 (respectivement wo yao de shi hulu我要的是葫芦et ya miao zhu zhang揠苗助长). Contrairement aux autres séquences, adressées à un public d’étudiants-e et d’adultes, Mmes XIAO et DU enseignent à des enfants de moins de 10 ans, et leur méthodologie est donc très différente.

Selon l’usage de nos publications relatives à la didactique du chinois langue étrangère, un compte rendu plus détaillé est disponible en chinois ci-dessous.

听课说课汉语教学工作坊

王溯

2018年11月27日至12月7日,日内瓦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了汉语教学“听课说课”工作坊活动。来自孔子学院、日内瓦大学汉学系、日内瓦中文学校、日内瓦华文基金会等12位汉语教师参加了此次工作坊。

活动分为两大模块:模块一为听课并对听课内容进行讨论,模块二为说课并对说课内容进行讨论。

11月27日,工作坊参与者听了孔院包银辉老师的大学公共汉语初级班的一堂课,内容是“当代汉语”第4课的第二节课,两个课时。课堂内容是学习跟主要国家、居民、语言有关的词汇,语法点是量词。口头表达是自我介绍。听课讨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 课堂整体气氛真实自然。课程框架与目标清晰,各内容之间的顺序合理,衔接自然流畅,内容循序渐进,注重实用性。
  • 导入部分自然流畅,运用视频元素进行教学使课堂精彩生动。
  • 课堂侧重口语练习,展示例子并进行对话操练。教师用汉语提问,运用对话形式复习巩固已学内容,多次重复问题,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 对话充分运用所学词汇和语言的,词汇难易程度符合学生水平。课堂用语尽量使用汉语,运用正常语速,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与学生对话时,教师对所发现的语法问题进行适当纠错,保证对话的流畅度。
  • 课件用汉字和拼音双重标注,重点词语用彩色标注,视觉效果清晰良好。
  • 部分重点词语辨析讲解清楚,分析到位。运用改错句练习形式。
  • 解释生词的过程中带入了文化内容,融入了汉字字源解释,并重点解释了部分汉字。分析汉字时,运用图画、故事等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 运用多媒体备课,前期准备量非常大,老师的认真负责一目了然。

老师们认为也存在可改进之处:

  1. 该课程比例在前半部分比重有些大,结尾练习环节的时间有些急促。教师在最后几分钟可以做复习和总结。
  2. 课堂提问的形式可以多样,充分变换提问形式,尽可能地巩固语言点。

3.适当讲解量词类义等语法内容,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用量词,量词的功能及分类标准等,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4.课件中语句的拼音标注可以略减,或者单独就某些生词加注拼音,以避免学生在阅读时过分依赖拼音而忽略认读汉字。

5.课文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试读课文,老师再进行领读和点读。

6.教师用语可由慢速过度到正常语速,翻译句子的工作可让学生来做。

12月7日,六位汉语教师相继进行说课。

孔院的王溯老师做了题为“零基础汉语入门课(汉语概览)的教学思路与方案”的介绍,此课型是大学公共汉语,对象是法语区大学生。遵循 “讲什么、怎么讲、为什么这么讲” 这一主线,王老师首先对学生水平、母语情况、学习动机等要素进行了阐述,着重介绍汉语特点,并把汉语与学生的母语进行对比,突出汉语是一门独特的语言。王老师分别从技能领域、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三个方面介绍了教学思路,以了解汉语特点和学习模式,认知汉语的语音规则和汉字的造字逻辑,练习词汇拼读和简单的日常用语为主要教学目标。教授从语音、词汇、语法、汉字四个要素出发,着重介绍汉语的语音构成、声调概念与重要性,汉字的历史演变以及造字逻辑等内容,同时配以词汇拼读和简单的日常用语练习,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汉语的发音系统,认知汉字的造字逻辑,了解汉语的基本学习模式和方法,感受学习中文的乐趣和中国文化的魅力。

教师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汉语“难”或“易”的界定很难有一个确切的标准,需要考虑学生的的母语文化背景和学习动机等多层因素,因此,教师可以强调汉语是一门不一样甚至大异的语言,避免增加学生“汉语难”的心理负担。
  • 内容太多了,作为初学者,母语又跟汉语距离遥远,不可能一堂课消化这么多知识。
  • 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课堂游戏,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尽量避免整堂课均由教师全程用法语传递教学内容。
  • 课堂环节的时间分配可以更加细化和具体。
  •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增加“汉语拼音方案”、普通话和方言划分等教学内容。

孔院的范乐山老师的说课主题是“把字句教学”(两课时,时长90分钟),课型也是大学公共汉语,主要面对大学生。他演示了“把”字句这一语言点的教学思路的阐述、教学方法与具体步骤。“把”字句作为汉语中的一种基础句型,在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很高。范老师利用教学道具,生动而新颖地列举了多个使用“把”字句的生活场景,使课堂戏剧化、情景化,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学生从心理上抗拒使用“把”字句。同时他还详细地解释了“把”字句的语用条件,强调该句型的典型性、重要性和实用性,使学生能够感知、认知、理解并掌握该句型的语义特征和句法特征。范老师对句型进行展示、翻译、解释、示范,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给出句式结构并进行反复操练。通过完成语法和语用练习促使学生在日常对话中养成运用“把”字句的习惯,而非仅仅在课堂练习中运用该句型。

教师在讨论中认为:

  • 教师有必要强调把字句的特点,重点说明“把”字句符合汉语为母语者的说话习惯,中国人使用该句型的频率非常高。
  • 教师分别从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出发,解释了“把”字句的语用环境和功能,用提问并回答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把”字句的交际价值。
  •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必须使用把字句与可以选用把字句的语境分开来教学。前者是重点。对于成人来说,教师可以直接给出公式并分级讲解把字句。
  • 第一课时中教师可以只讲把字句的基本形式,不必讲扩展句型。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复习“把”字句的基本句式,讲解把字句的扩展句式和完成相关练习。
  • 教师可以尽量运用学生所熟悉的词汇来讲解把字句,并在练习环节不停地重现该句式,以达到对所学语言点加以巩固的目的。

孔院的朱江老师说课主题为“补语“得”和定语“的”的用法比较”,课型也是大学公共汉语,教学对象是已掌握500-600个词汇的法语区成人与大学生。朱老师对情态补语“得”和定语“的”的用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讲解了二者的区别和语用难点。情态补语“得”用来表示对动作和状态的评价、判断和补充描述,其后不能跟随名词。而定语“的”后面则跟随名词。朱老师对情态补语“得”的用法功能、语用环境以及教师在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误区进行了重点说明和解释。朱老师将也列举出了情态补语“得”的三种语法格式,依次举例说明并详细分析了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偏误,并针对所提及的偏误进行纠正,给出正确示范。同时,她还阐述了该语法点所在课文的教学安排,对该语法点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组织思路作了详细说明:补语“得”这一语法点所在的课文涉及到离合词的使用,在讲解语法点的时候需要有侧重点。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师先讲补语“得”的用法,再具体分析课文。练习部分的形式为展示情景,并运用已经学过的词汇进行对话练习。

讨论过程有几个要点:

  • 该语法点讲解是否可以加入适当的导入环节。
  • 情态补语“得”的三种语法格式实际是同一个句型。教师可以分散在几个课时来讲解。一节课中的语法介绍不需要太多,并用学生熟悉的词汇来讲解语法。
  • 练习部分中,可以由教师展示图片,让学生做出评价。练习语法的过程中不必使用新词,可以在复习以后引出新词,但也不必一下子讲太多。练习应集中对一个语言点进行操练,离合词的语法最好不在本课同时讲解。
  • 有关“的、地、得”的使用。三者的发音相同,但用法不同,功能不同。五四运动以后才有三种写法的区分。由于该语法点只有写作时需要被区分,因此练习形式仅为用书面练习。

日内瓦大学汉学系的陈萍老师说课主题是“课文《朋友》的阅读能力教学”,课型是大学专业汉语的精读课,对象为大学汉学系二年级学生。陈老师清晰地展示了大学专业汉语教学的教学理念以及阅读课程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日内瓦大学汉语系阅读课要求学生们能够阅读简繁体中文两种版本的材料。大学专业汉语阅读课,特别是精读课的常规课程框架主要为:生词降解——教师领读——学生朗读——造句练习。精度的教学侧重点在于要求学生们深入理解句子结构,避免学生们单纯机械地对文章进行逐字翻译。对文中生词,教师全部用中文进行讲解。陈老师举例介绍了几种实用的有关词语辨析的讲解方法,并在阐述的过程中引入了有关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等内容的讲解与分析,有效地拓展了参会教师们的视野和教学思路。

教师讨论要点记录:

  • 大二中文系学生应掌握的词汇量问题的说明。
  • 大学专业汉语阅读课的时间安排和教学模式说明。
  • 学生可以大声朗读文章,并听录音。
  • 如何辨别“理解、了解、认识”三个词语?比如“认”字,右边是人,“认识”一词体现了一个从陌生到熟知的过程。我们可以说认识某人,而不能说认识事情。
  • 阅读课中有关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等内容的讲解。通过对“知己”一词的讲解,古语称“引为知己”,说明中国文化的单向性。

日内瓦中文学校的肖萍老师说课主题为“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思路”,课型为语文,对象为9到10岁的小学生, 词汇量为600左右。肖老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阐述了上文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为儿童汉语教学打开了新的视野。其主要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小学生的汉语阅读能力。课程内容主要分为生词讲解和课文学习两个部分。生词讲解部分主要侧重于偏旁的讲解和汉字的书写和认读,目的在于使学生认知字词的意思并掌握相应的用法,充分扩充词汇量,提高汉语阅读能力。听写汉字为字词练习的形式之一。对于课文学习部分,教师通过插图引入课文,图文结合讲解,使课堂更加生动形象。教师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联想,鼓励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教师与学生互动讨论,共同梳理课文脉络,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文章寓意。

讨论观点有以下几点:

  • 有关课文寓意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说出各式各样的答案。教师不受思维限制,基本可以接受学生的任何答案。
  • 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不讲语法内容。比如讲解疑问句的几种形式,教师的方法是领读课文,并让学生大声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 根据国外的教学环境和当前的中国国情,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课文进行适当筛选,选取经典课文给学生讲解。
  • 有关中国国情的话题,教师应本着客观的态度,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中国的窗口,引导学生从客观的角度看待真实的中国社会,这也是汉语教师的价值所在。

同样来自日内瓦中文学校的杜丽珍老师也选取了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寓言故事《揠苗助长》进行说课,课型是语文,对象是小学生。该篇寓言故事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能够理解“寓言、巴望、一大截”等词语以及“筋疲力尽”、“揠苗助长”等成语的意思;能够正确并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体悟出寓言的寓意。杜老师详细地介绍了上课流程:首先是谈话导入环节,老师通过简单对话的形式向学生提问,通过展示图片来引导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内容,并引出即将学习的新内容。随后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动画的形式为学生们展示该篇寓言故事的发展情节,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为接下来的课文讲解做出铺垫。对于字词部分的讲解,杜老师通过归纳总结展示了一部分具有相同部首的汉字,并组织学生相互讨论交流,与学生一起梳理并总结记忆汉字的方法,同时设计一些课堂游戏进行字词练习,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老师们认为杜老师的说课:

  • 课件设计有新颖之处,教师在需要回答的问题旁边放入插图,图文并茂,使内容的呈现更加简单直观,重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并为后期复述课文提供借鉴。
  • 对于寓言故事的讲解,教师可以尽量做到深入浅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故事内容。
  • 教师通过板书图示对课文的框架进行展示,梳理文章脉络,总结文章寓意。
  • 通过提问的方式不断地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寓言中锁蕴涵的道理。

此次工作坊所讨论的主题具有代表性,所针对的学生与水平多种多样,教学内容和方法各具代特色。各位老师的说课内容广泛,题材多样,涉及汉语入门教学、语法词汇教学、文化教学等方面,课程领域涉及大学公共汉语课、大学专业汉语课、小学语文教学等,教学对象主要有法语为母语的大学生,华裔青少年等。各位老师的说课内容基于汉语教学理论,结合教学实际,引发了同行们的极大兴趣和热烈讨论。该教学工作坊活动有效地开拓了汉语教学视野,促进了同行之间的相互交流,对于提高汉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十分有益。

Cette contribution a été relue par Grâce Poizat

Wang Su. «Préparation et exécution d’une séquence didactique de chinois langue étrangère». In Blog Scientifique de l’Institut Confucius, Université de Genève. Lien permanent:https://ic.unige.ch/?p=1188, consulté le 04/26/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