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perception et l’enseignement des caractères chinois

WANG Su

Le samedi 25 mai 2019, l’Institut Confucius de l’Université de Genève a organisé sa dixième formation destinée aux enseignants de chinois langue étrangère. Celle-ci a été consacrée à la thématique de  « La perception et l’enseignement des caractères chinois ».

Les deux formateurs, la professeure XU Caihua 徐彩华 et le professeur SONG Lianyi 宋连谊, venaient respectivement de l’Université Normale de Beijing 北京师范大学 et de l’Université de Londres 伦敦大学.

Spécialiste en psychologie éducative, la professeure XU est connue pour ses travaux sur l’enseignement du chinois aux enfants qui résident en dehors de la Chine. Dans le cadre de cette formation, elle a comparé les syllabus états-uniens, européens et chinois consacrés à l’enseignement des langues étrangères pour un jeune public, et analysé les caractéristiques d’acquisition des apprenants ainsi que les compétences des enseignants. La deuxième partie de son exposé a ensuite été consacrée à la perception et l’enseignement des caractères. Comment un apprenant, pour lequel l’écriture chinoise est complètement nouvelle, perçoit et apprend les caractères chinois? Comment ces derniers sont décomposés et mémorisés? Quels types de caractères comportent plus de difficultés et pour quelles raisons? La professeure XU a tenté de répondre à ces interrogations grâce une série d’études comparatives expérimentales qu’elle a conduites sur une période d’une vingtaine d’années.

L’intervention du professeur SONG a porté sur les approches et méthodes d’enseignement des caractères chinois. En posant des questions fondamentales, étonnamment souvent ignorées par les enseignants, il a amené les participants à mener une réflexion approfondie sur des domaines tels que l’ordre des traits, le nombre des traits, le nombre des radicaux, l’enseignement des radicaux, la division des formes graphiques traditionnelle et simplifiée, la relation entre la notion de « caractère » 字 et de « mot » 词, les stratégies d’apprentissage et d’enseignement, les types d’exercices, ainsi que l’impact de l’informatique.

Selon l’usage de nos publications relatives à la didactique du chinois langue étrangère, un compte rendu plus détaillé est disponible en chinois ci-dessous.

非汉字圈学习者汉字认知与教学

王溯

2019年5月25日,瑞士日内瓦大学孔子学院成功举办了题为“非汉字圈学习者汉字认知与教学”的第十届汉语教师培训。来自日内瓦大学孔子学院、日内瓦大学汉学系、洛桑大学、日内瓦台湾华文学校、伯尔尼中文学校,以及日内瓦周边的法国地区汉语教育机构等20余名汉语教师参加了此次培训。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徐彩华教授的培训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海外环境下的少儿汉语教学—-—从原理到实践》。徐教授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少儿汉语习得的特点,跟大家分享了她在少儿汉语教学与研究领域的宝贵成果。第二部分是《外国留学生汉字表征发展特点的研究》,展示了汉字习得领域的最新心理学研究成果,从教学理论的严密支持到教学实践的经验分享,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如何将汉字教学嵌入到汉语教学的大背景下进行”这一议题,分析了汉语教学、特别是汉字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海外环境下的少儿汉语教学—-—从原理到实践

鉴于国别和区域的不同情况,当前国际通用的少儿汉语教学主要有三个主流标准。美国的少儿汉语教学主要遵循全美外语学习目标 (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即 “ 5C标准 ” 。包括:沟通 (Communication)、文化 (Cultures)、贯连(Connections)、比较   (Comparaisons)、社区 (Communities)。欧洲地区的少儿汉语教学主要遵循 CECRL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标准框架(少儿),即 “欧框(少儿)”。通过五项主要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连续的口头表达和参与对话)将语言将学习者划分为三等六级,并指出每一级学习者在听说读写方面应具有的能力。目前中国的少儿汉语教学主要遵循青少年汉语考试标准,即 YCT 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该标准主要考查汉语非第一语言的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运用汉语的能力。

徐教授指出,综合考察以上三种标准,在少儿汉语教学中,汉语教师应具备的核心教学能力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1)汉语教师对少儿心理特点的理解与把握;(2)汉语教师对海外少儿汉语学习规律的把握;(3)汉语教师对海外少儿汉语教学规律的把握。

汉语教学规律依托于汉语学习规律之上,良好地掌握并运用学习规律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效率。从教师教学效能感的角度出发,徐教授针对海外汉语学习规律,特别是在汉字教学这一领域,详细地分析了少儿汉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和成因,介绍了当前教学研究的进展,探讨了当前所取得的进展能够给予教师们的启示。

徐教授指出,汉语教师自身核心教学能力的结构体现为汉语教师教学效能感。徐教授首先介绍了“汉语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该研究从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对比的角度出发,对比二者的教学效能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度量和测查,探测影响一个成功教师的成功体验以及教学自信的最核心的成分。研究结果表明: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核心因素是与教学相关的。其次,专家型教师对教学的积极情绪更多一些。另外,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基本相似。

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入进行 “汉语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子分析研究”。通过实验得知,汉语教师对语言教学的自我评价能够影响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自我评价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语言点讲解、教学目标的控制、教学时间的控制、教师课后反省、口语表达能力、语法学习、教学过程的控制、形成自身的教学特点,无教学焦虑感、教学积极体验、教师的亲和力、成就感、无事物负担感、历史学习、以及对职业发展的期望。其中,对语言点的讲解为最重要的因素。换言之,一个成功的语言教师最重要的是其对自身的语言教学评价的高低。评价高时,教学焦虑感则低。如果教师在语言点的讲解方面效果好,则很少或没有焦虑感。

研究结果还表明: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主要来自对教学的控制感,对教学的积极情绪体验和个性特征,这两者的结合是效能感中最重要的因素。此外,对工作意义的认同、个人能力、工作期望、对相关文化历史领域的关注也有一些作用。教学过程控制是连接教学控制感和积极情绪体验以及积极个性特征的纽带。良好的教学控制感既需要良好的教学能力,也需要积极情感和积极个性特征的魅力,而且还要求对于教学没有负面情绪体验。专家型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明显高于新手型教师。汉语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共性,汉语教学的难点也具有跨年代的稳定性。汉语教学最大的难点是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讲解语言点,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

有学者认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八个指标在判别函数的作用大小的维度包括:教学组织与管理、形成教学特色、学科教学知识、教学反思与研究、学科知识、专业精神、自主发展意识、学生观。将儿童汉语教学的教师群体和教学阶段细化来分析,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的区别在于: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学来说,教学的教学组织管理非常重要,形成教学特色比较重要。而对于中学阶段来说,教学的教学组织管与学科教学知识也都非常重要。

当前海外少儿汉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学生流失;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长期保持;学生的语音面貌不好,洋腔洋调严重;汉字难学,学习效果不好。总体上,语言教学效率低,效果不理想。徐教授强调,语言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二语学习是一个更加艰苦的过程。如何尽量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随后,徐彩华教授通过展示和分析面对成人、中学生、儿童等具有不同教学理念的汉语教材,如《汉字启蒙》、《快乐汉语》、《当代中文》、《跟我学汉语》等,与参训教师共同讨论,分别从宏观教学模式和微观教学理论的角度探究并分析了当前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她认为,从宏观的角度看,汉语教学最大的问题是汉语教学存在于语和文的距离的编排上是否符合汉语教学的规律。从微观教学理论的角度分析,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要素包括:(1)语音与词汇以汉语拼音为基础;(2)口语交际以汉语拼音为基础,不可能以汉字为基础;(3)口语交际要有活动以及文化的浸入。

汉字教学的作用与功能包括:(1)词汇的字形基础。汉字的功能是多样化的,语音的物理外表是文字。(2)提高阅读能力。(3)汉字的重要性体现在拥有高水平的心理词典,汉字的形、音、义三者均需稳固。(4)重点开发汉字的认知功能。由此可见,如果以口语交际的培养为主要目标,词汇与汉字为基础,加之语法,可以支撑起汉语口语交际能力。

在小学阶段的汉语教学中汉语拼音教学具有以下作用:(1)汉语拼音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音意识。通过对比研究小学一年级和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发现在小学一年级这一阶段更适合促进语音意识的发展。(2)语音意识体现在语音的辨别能力。(3)培养语音意识有助于听力的提高。(4)汉语拼音教学,特别是口语词汇的学习,可以促进口语能力的发展。在注重口语交际能力的情况下,拼音教学对语和文的同步有帮助作用。(5)汉语拼音教学有助于促进汉字的学习。(6)汉语拼音教学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发展。(7)汉语拼音教学也有助于口语能力的发展。综上所述,在非完全母语环境下,如果语言和文字可以同步,那么,在儿童五岁左右时,实行汉语和拼音同步教学效果最理想。

2外国留学生汉字表征发展特点的研究

徐教授第二部分的培训侧重于汉字认知的心理学研究,并如何把这些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汉字作为一种图形文字,尤其是合体字,包含着字形的知觉解体。汉字的书写过程是一个知觉解体、提取部件的过程。具有汉字书写能力的人都具备汉字深加工的能力。

汉字表征分解具有认知意义。认知研究发现母语者长时间持续注视一个汉字时,该汉字会自动分解成它的组成部分——-汉字知觉解体现象。它反映了汉字激活后自上而下的深加工。汉字加工时,整字和成分的加工同时进行。汉语母语者具有较高的汉字自动分解能力。字形分解能力具有重要性。字形分解使得母语者在书写、抄写等任务中能自动、下意识地提取成分。

对母语者与外国学生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汉字分解识别的特点在于整字识别时笔画多、部件数多的汉字通常会慢一些,但汉字分解时,部件少的双部件字因结合更紧密而更难分离。该研究结果与该领域其他专家的研究结果相契合。留学生的汉字分解的特点是从知觉分解到结构类型分解。母语背景在学习早期影响汉字分解的速度,汉字圈学生更快一些;但对分解的类型特点没有影响。有意义的是,本实验发现综合结构字的分解优势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零起点留学生最初对综合字的分解速度比单纯的左右结构慢很多,之后随着汉字水平的提高,一年级末时,综合字的分解速度才逐渐提高并且在正确率上出现优势。综合结构的分解优势应该是心理词典发展的结果,来源于汉字学习和阅读经验。

对汉字分解过程监控情况实验表明,母语者的字形监控非常稳定,在两种范式下基本一致:笔画增减的错误率高一些,对其余三类错误的监控都比较好。这说明母语者心理词典中表征很强壮而且整字表征和成分表征都很全面,因而在各类任务下表现特点基本一致。

正字法表征发展具有层次性。该领域其他专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有学者认为留学生的部件位置意识早于部件意识的发展,部件意识在中级阶段才萌芽。整字监控容易,而成分监控比较难。

对留学生汉字经验与合体字整字加工能力关系的实验得出以下结果:首先,对反应时的方差分析表明,一致性主效应显著,频率主效应被试分析不显著,项目分析接近显著,频率与一致性的交互作用显著,频率、一致性和年纪的交互作用被试分析上接近显著。其次,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初级阶段时高频和低频的一致性效应都显著,但是高低频之间一致性效应量的差异不显著;中级阶段高低频中的一致性效应都显著,而且,高频中的一致效应量显著大于低频,被试分析和项目都显著;高级阶段时,高低频中一致性都显著;高频中的一致性效应量也大于低频,但只是被试分析显著,项目分析为接近显著。此外,一致条件下的频率效应和不一致条件下的频率效应均不显著。再次,错误率的方差分析表明,一致性主效应显著,其他效应均不显著。另外,对反应时的方差分析表明,一致性主效应显著,不一致有显著的干扰效应。频率主效应显著,高频字的反应时慢于低频字。其余效应均不显著。还有,错误率的方差分析表明,一致性主效应显著,其他效应均不显著。最后,综合反应时和错误率,左右机构中能稳定地观察到一致性效应和频率效应,但是两者无更多的交互作用。

神经功能主义思潮席卷语言认知学界。体验化的语言(embodied language)为语言神经机制研究新进展。从单词识别到心理词典结构,从语言理解到语言生成,心理学家把在行为实验中争论未果的所有问题几乎全部重新在大脑神经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层面上进行实验。神经功能主义也默认信息加工的一些假设,即语言加工时对信息的处理,但他使用新的技术(ERP、FMRI),使人脑的活动更加直观而可靠。新技术带来新的突破,如今人们对语言神经机制的认识大大提高,许多语言现象的解释被“革命性改写”。对大脑想象神经机制的研究表明,许多理解别人运动所必须的神经活动与真实运动的神经活动时重叠的。也就是说,人们是通过想象自己“踢”来理解听到的别人的踢球故事。即:第一,理解知觉语言和运动语言包含很多真实知觉和运动所需要的神经回路。第二,神经计算把我们所听、所说的经历和知觉、运动、想象的经验连接起来。

总而言之,汉字表征发展研究对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汉字表征的发展是有一定阶段性的。可能在最初有一个字形敏感期,应该抓住这个时期进行字形教学。表征的发展是具体的,整字于成分的关系是有机的。未来探索的方向是寻求更多的整字加工的指标,进一步探索整字加工和成分加工的关系。海外环境下的汉字教学与中国国内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有很大不同。海外环境下,汉字语境的缺乏使得非汉字圈学习者的汉字正字法意识比较薄弱,汉字教学必须循序渐进。

================================================================

汉字教学不同模式探讨

来自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宋连谊教授针对欧洲学生汉字教学议题做了一场题为《汉字教学不同模式探讨》(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and different modes of teaching Chinese characters) 的精彩讲座。宋连谊教授通过汉字和英、法等文字的对比,介绍和演示了海外汉字教学的不同方法,并对这些方法的不同层面和因素加以考量,深入地分析了各种汉字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同时,他还提出了许多汉语老师不习惯思考的问题,对当前汉字教学情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反思,使参训教师对汉字教学有了较为多元的认识。

宋教授引用著名教育学家奥苏贝尔(Ausubel)提出的一条重要原理:“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则是:影响学习的唯一的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应明了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宋教授首先以中英文对比的方式列举出了汉字教学中所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问题涉及汉字的笔画与笔顺、偏旁与部首、独体字与合体字、简体字与繁体字、多义字以及同音异义字等方面。(1)汉字的笔顺是否有用、是否重要,书写汉字时是否一定要遵循笔顺;教师在汉字教学过程中是否需要强调笔顺。(2)汉字笔画的数量是多少,参照标准是什么。(3)汉字共有多少偏旁和部首;就汉字教学而言,教师应该何时教授部首。(4)有关简、繁体汉字的历史以及从繁体字到简体字的简化方式;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未来汉字教学的趋势为认繁写简或识简写繁。(5)字与词存在怎样的比例关系;汉字教学应以“字本位”还是“词本位”的理念进行,以字组词还是拆词析字;不管什么理念,都不应该无视用有限的字组成无限的词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特点。(6)汉字的字频与词频问题,目前HSK所统计的是词频。(7)有关HSK考试的完善化、国际化或本土化问题。(8)教学中从词到句的扩展运用。以HSK考试四级为例,写作部分为填空练习;教师应注意词组的作用。(9)教师如何基于各项理论制定相应的汉字学习策略。(10)常用汉字练习方法如抄写、听写、书空等,哪一种最有效。(11)打字与手写汉字的问题,学生是否还需要学习手写。(12)如何在教学上应用得益于科技发展而开发出的辅助汉字输入功能,如应用软件、社交媒体、电子邮件等。(12)汉字教学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成年人与儿童或青少年的汉字教学方法存在差异。

宋教授重点讨论了几种常用的汉字练习方法:(1)反复抄写,抄写单字、词语、词组、句子、课文。(2)空书/书空,学生在动手书写的同时需要动口发出字音,以加强记忆。(3)定期听写汉字,听写单字、词语或整句。(4)大声朗读,通过发音加强记忆,以音、形、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汉字学习,有助于提高记忆汉字的效果。(5)利用字卡、电子字卡或应用软件展示汉字,帮助学生记忆汉字。(6)进行多种词语练习,例如用汉字填空(例:一心___意 ,____心____意)。(7)引导学生编写故事,题材可以是他人的或自己的,通过写故事来巩固汉字。

宋连谊教授指出,汉字教学的模式各有不同,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学生需求以及教学目标来选取适合自身的教学模式。

Cette contribution a été relue par Grâce Poizat

Wang Su. «La perception et l’enseignement des caractères chinois». In Blog Scientifique de l’Institut Confucius, Université de Genève. Lien permanent: https://ic.unige.ch/?p=1206, consulté le 04/25/2024.